科学研究
相关站点

晋太170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6日 00:00 作者:原创 点击:[]

晋太170,品种来源:山西农科院作物所育成。2002年通过山西省审定;同年获国家“十五”第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2004年列国家四大粮食作物主导品种;2004-2005年列国家小麦种植主导品种;2004年列“山西省重点推广100项农业新科技”首项。

1、特征特性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株型略紧,扩浇地株高一般为70-80cm,旱地株高50-60cm,成株期叶姿半披,叶片大小适中,茎叶蜡质少,穗纺锤形,长芒,护颖白色,无茸毛,护颖长方形,颖方肩,颖嘴鸟喙型,颖脊明显。穗长5-10cm,每穗13-20个小穗,不育小穗1-2个,每穗结实粒数20-40粒,平均28粒左右,籽粒白色,卵形,硬质,半透明,籽粒较均匀,千粒重38-42g,容重每升772-791g。强冬性,中早熟,在山西中部9月下旬播种,6月底7月初成熟,生育期约260-274天,分蘖力中等,生长发育前期稳健,中期繁茂,后期快。成穗率高,丰产性好,对光照反应较迟钝,耐寒性较强,耐旱性中等偏强,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强。

2、产量表现1998年-2001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旱地组区域试验,结果如下:1998-1999年度,6点5增1减,平均亩产188.9kg,比对照增产12.2%;1999-2000年度,4点2增2减,平均亩产176.7kg,比对照增产0.4%;2000-2001年度,7点3增4减,平均亩产239.8kg,比对照增产0.6%,三年区试平均亩产201.8kg,比对照平均亩产195.6kg增产1.03%。1999年-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1999-2000年,7点5增2减,平均亩产180.1kg,比对照增产2.9%;2000-2001年度,7点3增4减,平均亩产234.2kg,比对照增产3.2%;二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2kg,比对照亩产201.0kg,增产3.1%。

2000-2001年度在长治市的壶关、长子、武乡、平顺,晋城市的高平、泽州等县市大面积示范,平均产量为201.8kg/亩,比对照晋麦53号增产3.4%。

2000年秋开始参加国家北部冬麦旱地区试,2000-2001年度,6点参试,5增1减,平均亩产243.08kg,比对照西峰20平均增产6.4%;2001-2002年度试验,10点7增3减,平均亩产310.48kg,比对照平均增产17.9%,达极显著水平;2002-2003年度继续参试。10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290.1kg,比对照西峰20增产8.4%。二年平均亩产300.3kg,平均比对照增产13.15%。2002-2003年度参加国家北部旱地组生产试验,6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5.2%。国家区域试验主持单位依据2001-2002和2002-2003两年度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静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和普遍适应性分析,指出:晋太170,CV%较小,静态稳定性好;Shakla分析指出:晋太170等三个品种Shakla变异系数较小,动态适应性好;C.S.Lin分析:晋太170Pi值较小,比例值较大,普遍适应性好。

3、品质表现2000-2001年度(全年干旱),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材料在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统一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是:容重772g/L、蛋白质(干基)16.49%、湿面筋35.1%、沉降值60.6ml、吸水率61.8%、形成时间9.8min、稳定时间21.2min,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2001-2002年度(后期雨水多),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材料统一进行品质分析:晋太170结果(北京/哈尔滨):蛋白质(干基)16.36%/17.91%、湿面筋36.2%/43.1%、沉降值55.5ml/62.3ml、吸水率66.2%/63.86%、稳定时间9.2min/5.4min、最大抗延阻力313E.L/313E.L,拉伸面积85cm2/86cm2。2002年9月进行面包制作测定:面包体积820cm3,评分80分,达优质面包标准。2002-2003年度(全生育期雨水较多,乳熟期降雨,部分倒伏):容重(g/L)785、蛋白质(%干基)13.92、湿面筋(%)29、沉降值(ml)41.1、吸水率(%)59.4、形成时间(min)6.7、稳定时间(min)13.8,最大抗延阻力(E.L)474、拉伸面积(cm2)96。从三年三种气象条件分析结果可见,该品种具有较稳定的品质性状,是当前较为理想的面包专用小麦。

4、抗病抗虫能力中国农科院植保所2000-2001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为:叶锈病免疫,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

5、品种特点及开发利用价值该品种是高产、优质、抗病、抗旱、广适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不但可以提高小麦产量,而且可以减少强筋小麦进口量节约大量外汇,同时起到保护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

6、适宜推广区域该品种具广适性,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和临汾市东西两山的旱地,特别是肥沃旱地和扩浇地均可种植,此外,可以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7、栽培技术要点

(1)该品种属多抗性、优质强筋类型,应尽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防治病害;

(2)适期早播,使冬前具有足够的地上茎和地下根系;

(3)旱地注意初冬磙压和返青前耙耱;

(4)农家肥、磷肥和钾肥一次底肥施入。氮肥分次施用,旱地:底肥占40~50%,早春追肥50~60%;扩浇地:底肥占30~40%,追肥(拔节期)60~70%;

(5)及时收获,减少暴雨等不良气候的影响,保证其品质质量;

(6)大力推广覆盖垄作栽培技术。

作者:张晓军

上一条:晋太9923